虛擬世界中的機器人令人驚嘆。現實中,機器人產業也令人眩目。比如,廣東省就提出,至2017年,初步建成10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,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,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“機器換人”。
技術突飛猛進的本質,就是要替代人類勞動,“它很可能對我們的整個文明都將造成破壞”,硅谷企業家馬丁・福特(martinford)在《機器人時代》一書中說道。“回顧歷史,隨著技術革新,人類一直在失去原有的崗位,卻又創造出新的崗位,逐漸進化才是人類的發展進程。”日本“人形機器人”領域頂級科學家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認為,機器人將改變人類生活模式。2013年6月,google的安卓高級主管雨果・巴拉即透露,google已經擁有“近乎完美”的英語和葡萄牙語實時語音翻譯。自動寫作技術也已被包括《福布斯》在內的頂級新聞媒體所使用,其30秒鐘自動生成的文章涵蓋各個領域,包括體育、商業和政治等。而且,“未來15年,由程序寫出的新聞文章的比例或許真能達到90%以上”,“不少所謂的‘好工作’都將成為‘過去時’。很多律師助理、記者、上班族,甚至電腦程序員都將被機器人和智能軟件所取代”(馬丁・福特)。
“現在我們人類就像一群擺弄著一顆危險炸彈的無知孩童。即便是出于好意而創造的人工智能,它仍有犯下種族滅絕罪行的傾向。”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尼克・博斯特倫與詹姆斯・巴拉特警告稱,而史蒂芬・霍金也稱“未來100年內,人工智能將比人類更為聰明,機器人將控制人類”。不少科學家認為,在越過“奇點” 后,人工智能機器將比其制造者――人更加聰明。他們認為,過了這個點,一切都將以現在不可預測、無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發展了。以傳統角度來看,自人類勞動帶動生產力發展以來,生產力就與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形勢息息相關。這就不免讓人擔心,如果機器人取代人類,不但整個勞動交換工資的體系會分崩離析,人類從事工作還有意義(或必要)嗎?當人類不再需要工作,雙手會不會退化成“猿猴的爪子”?
機器人果真能毀滅人類?福特認為,這一“想法完全錯了,因為情況絕非如此”。英國計算機先驅阿蘭・圖靈設計了一個甄別實驗:一臺計算機和一個人做競賽,說服一個看不到它們的觀察者,使其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人類。當機器人至少把半數觀察者蒙騙了,才算通過了測試。但是,至今尚無一臺計算機接近于通過測試。所以,所有對機器人將搶走人類工作、占領世界的恐懼都是毫無根據的。一如谷歌董事長施密特所言,“對人工智能的擔憂,是正常的,也是必要的。但機器人與人類先前的任何前沿技術并無二致。歷史經驗已證明,過去的經濟繁榮,大多數是因為采用新技術。”
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從事某些工作,但是不能代替人本身。“機器人會成為我們的朋友”(施密特),科學進步終將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。盡管智能機器人在技能上能取代相當部分人類,但人類依舊控制著政治、社會和文化體系,并因此有能力做出最終決定。在機器人時代,人類還將繼續扮演“有用的工人”,像感情、創造力、判斷力和批判性思維還得靠人類實現。
機器人時代到來了,作為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水準的標志,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.0,還是中國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,或者是美國的“工業互聯網”,都缺不了機器人的身影。根據“中國制造2025”,中國未來十年將以數字化、智能化與工業化、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主線“讓變革發生”,重點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……一如諾貝爾獎得主、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羅伯特・索洛(robertsolow)所言,“數字化使得幾乎任何情形都有海量數據可以利用,而且此類信息可以被無限復制和重復使用。”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,正預示著一股強勁的市場需求正在萌發,更代表了工業自動化生產的發展方向。不可避免地,它將以壓倒性的優勢主導著制造業的未來。但是,這其實是一場管理模式的變革。說到底,機器人技術到底是為人類造福,還是為禍,仍取決于我們人類自己的選擇。人類創造了技術,人類依舊能決定技術以何種方式塑造人類的未來。